今天是:
工作交流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工作交流 > 正文

做好新侨工作的“一、二、三、四”

发布时间:2011-12-22 10:19:00 来源: 点击次数:

  近几十年来,海外侨情发生了很大变化,60、70、80、90后已经先后步入社会,因此侨胞的结构也形成了很丰富的谱系,具体表现为以下特征:一是新移民日益增多,形成新的华侨群体;二是华侨华人新生代逐步进入主流社会,不少华侨企业已完成新老交替,华侨新移民的作用和影响力正日益显著;三是华侨中知识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许多人已成了所在国部分领域的精英。因此提出“国内、海外”,“新侨、老侨”并重的工作方针是非常具有时代性和针对性的。

  我们感到要做好新华侨、华人工作的路径可以从新华侨需求的四个方面去考虑:即营造一个家、维系二座桥、打好三副牌、构建四个库。

  营造一个家是指让海外华侨感到侨联就是他们的家。是一个可以倾诉,可以依靠,可以回报的温馨之家;维系二座桥是指通过构建事业桥和心灵桥,使新华侨有诉求和交流意见的通道;打好三副牌是指通过亲情、乡情、国情的相互传递,提升家乡的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构建四个库是指建立四个较为全面反映我市侨胞实际情况的数据库,引导侨胞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更好的为祖国、家乡服务,同时也可以对侨胞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关心和帮助。

  一、营造一个家游子需要一个家,乡音是游子的一大财富。故乡的感觉不仅有心理感觉、心理感受和心理依托,有的时候还有很强的生理性。这种生理性是属于血液之中的。

  华侨华人的根在中国,家在故乡,离开单位出国后,回到家乡时,侨联某种程度上应成为故乡的代名词,说侨联是广大侨胞的家,其指针不仅要指向地理意义同时也指向文化意义,侨联作为家的意义应具备这两者的统一。

  新华侨华人需要家的亲情和人情的关怀。特别对留学生来说,许多是20多岁的年轻人,此时也正值他们灵魂发育的季节,因此他们也特别需要文化的关怀,人性的关爱。一方面我们要摒弃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的东西,主张一种非自然的民族主义的概念,即一种开放的包容的民族主义概念。另一方面我们有责任提供有利于他们精神成长的优质思想资源,文化资源。他们虽然在国外学习,但我们还是要引导他们,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培养人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专业成才,一个是精神成人。我们需要引导他们在中华民族的语境中讨论现代化,在全球化过程中,利用我们的后发优势。在战略路线图上完成两个层面的穿透,即知识层面和文化层面。通过全球化、文化关联、民族振兴这三个关键词,丰富民族资源,消减中西二元对立的紧张心态,达到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愿我们下一代的政治精英、财富精英和知识精英“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在世界民族之林中表现得更加自信、了得。

  建议:要以乡情为纽带,强化生命归属感。引导华侨华人新生代“常回家看看”,维系好他们的对祖国的亲情乡情,增强对家乡的归属感,为涵养侨务资源,保持长期活力打好基础。

  要以乡音为纽带,强化家乡自豪感。增强华侨华人的民族认同感和向心力。同时,通过各种渠道与海外华文媒体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合作和信息互动,多角度全方位地向海外宣传推介绍家乡改革开放成就、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和深厚的历史文化。

  要以友情为纽带,强化生活亲近感。邀请华侨华人新生代回乡参加各类庆典活动、联谊活动以及文化、体育、商务等各方面的交流活动。在华侨华人新生代回国进行各种活动中,拉近彼此间的距离。

  要以文化为纽带,强化祖国认同感。把中华文化、地域文化的宣传、推介和教育作为加强新华侨联系的重要途经,让他们了解祖国和家乡的发展变化,感受家乡的风土人情。增强他们“根”的意识。

  二、维系二座桥侨联本身就有桥的含意,他可以通过两个方面联系侨胞。侨胞想什么?国内的经济发展需要什么?国内的企业在走出去时需要寻求侨胞的什么帮助,需要一座“事业桥”来联系。

  同时侨胞有什么困惑,有什么抱怨?有什么好的建议,需要一座“心灵桥”来反馈。侨联可以通过乡情脉搏的跳动,让他们感受到家的体温。

  桥的作用如何?主要看信息是否通畅,侨胞的真实想法能否顺利反映,侨胞的诉求能否得到反馈。我们从中能提炼出多少双方当下所需要的有效信息。

  需注意的问题:一、新华侨自我认识定位缺失一是身份问题:新华侨华人专业人士虽然拿了绿卡许久,并未意识到自己身份的转换。之所以如此,有多方面原因,首先他们是第一代移民,家人亲戚朋友还在中国,这影响了他们对自己身份的认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对自我身份的定位。

  二是作用问题:总体看,新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希望回国服务或为国服务,但由于去国多年,对国内情况并不很了解,不知道国家希望他们做什么,自己回国能做什么,或在国外能为国家做些什么。因此他们非常希望国内能提供相关的信息。

  二、对国内认知的缺失一是对“侨联”的认识。除了少数曾参加国内侨联部门主办的交流活动的专业人士外,大部分新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并不知道“侨联”是什么机构,“侨联”能为他们提供什么服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我们侨务部门加大对外宣传的力度。

  二是对家乡的认识。 侨胞一般对北京、上海、深圳等超大城市的情况比较熟悉,并且表示这些地方对自己有吸引力,把他们作为自己回国发展、创业的首选。他们对家乡的认识非常有限,大多认为家乡不适合搞高新科技的创业。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缺乏信息交流。

  三、对回国发展的认识和诉求缺位对新华侨华人来说,来华发展是全球化浪潮中专业人才流动的一个环节,尤其是现在全球金融危机下,回国发展更是很多人的优先考虑方案。他们回不回来,主要取决于回来后对个人的未来发展是否更加有利。所谓“叶落归根”和“海归情结”等情感因素不是新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回国发展的主题。

  专业人士回国发展各有不同诉求,归结起来有三种情况:一种是功成名就者,来华进行二次创业发展。他们希望通过来华创业合作,利用国内的低成本进行扩大生产,或打进国内市场。

  第二种是有科技优势者,希望来华创业发展。寻求低成本国内转化;希望通过学术交流寻找合作机会,希望能参与国内的银行管理、风险投资等方面的业务。

  第三种是有知识优势者,希望回国就业,寻找发展出路。他们学有所成,但并没有发明创造,希望利用自己的“留洋”经历和知识优势而在国内寻求到理想的工作。

  此外还有一些行业人才在国外过剩,难以找到合适工作,所以选择来华就业。

  这些新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有意回国发展或为国服务,但是仍有许多因素制约着他们:一是因国内发展很快,他们对于国内的认识尤其是软环境与体制的认识,还停留在出国时的印象。二是他们不清楚回国后的职业前景,无法预期职业前景。三是已有的事业基础和家庭的牵绊。对于特别是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他们对薪水、科研条件等考虑的较多。总的来看,新华侨华人专业人士的实力和潜力都相当巨大,关键是要将双方的信息流打通,建立好事业和心灵两座桥,增进他们对祖国、家乡的了解,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把立足点放在为他们的生存发展服务上,根据他们的不同诉求,本着双赢的原则因才施引,因需引才,提供一个适合他们回国服务发展的规划、前景和平台。

  三、打好三副牌1、丰富联络机制,打好“感情牌”。

  把握新华侨华人的需求,加强与他们的沟通,着眼于浓郁的乡情、亲情、友情,把自己放在新华侨华人的“乡亲”、“朋友”的位置上,拉近彼此距离。

  建议:在联络方法上,可通过电话或家属沟通,与新华侨华人取得联系,相互确认沟通方式,以便他们能定期看到我们发出的信息;在联络手段上,充分运用互动式网络平台、电子邮件、短信、视频等现代化通讯手段;在联络层面上,要兼顾重点与一般,对重点对象则采取直接通话和家属沟通,甚至跨出国门做工作等;在联络内容上,逢年过节发去能体现传统风格和扬州地方气息的贺卡,定期保持日常的问候,增进他们对家乡的熟悉亲切之感,增进情谊,培育信任;在联络介质上,办好侨刊乡讯,发挥其在联系海外乡亲、沟通亲情乡谊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相关文字、图片资料,以“亲缘”、“地缘”、“业缘”为纽带,增进他们对家乡的认同感、信任感、归属感,促进侨务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2、选对合作项目,打好“互惠牌”。

  在新华侨华人中招商引资,一方面,要使“商”和“资”有一个好的归宿,实现新华侨华人的自我价值;另一方面,是为了家乡经济的发展,为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美好。在招商引资中,实现双赢。不能因为一时的需要,不恰当的招商引资,适得其反。

  一是大力引进海外侨胞中的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二是更加重视对侨资投向的产业引导,努力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三是支持他们参与国内优势企业的并购、重组和联合,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力度,发展规模经营,走民营企业与新华侨华人专利结合,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共同发展的新路子。

  3、筑好软环境,打好“维权牌”。

  维护海外侨胞的合法权益,做好为侨资企业服务工作,是为国家大局服务和为侨服务的结合点。一是要维护侨资企业的权益。从制度上维护侨商的合法权益,为新华侨华人在企业注册、人才招聘、技术入股、人员出入境等方面提供方便。二是帮助他们拓展华人社交圈,一定层次的社交圈是他们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的有效平台。帮助他们拓展华人社交圈,建立新华侨华人海外联络点和群团组织,以利于提高海外联络工作的水平和成效,促进新华侨华人的迅速成长。三是充分发挥侨务部门“人头熟、朋友多、感情深、信息灵、联系广”的优势,把握信息,加强对接,完善服务,筑好侨胞投资软环境。

  四、建设四个库近年来新华侨华人快速地增长,我们应对新华侨华人的数量和质量有一个大致的掌握,这需要进行一次认真的调查研究。

  一是建立一个基础库。能放映新华侨数量和质量的库。

  海外新华侨数量急剧增加,但究竟有多少?谁能说出一个具体的数字,或能拿出一个具体的数据库。同时在“质量”上也有了新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谁能给一个科学的分析结果?我们以为可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海外留学人员数量趋向急剧增多。渠道增多。

  2、年龄结构趋向年轻化。高中自费去国外读书。

  3、知识结构趋向高学历化。创造继续深造的机会。

  这需要进行一次深入的调研,建立一个能够基本反映新华侨情况的基础库。

  二是建立新华侨的社团组织库。需要掌握他们的数量、分布情况及影响力。掌握了一个社团组织,就联系上了一批新华侨人员的情况,以点带面,通过发展社团联系人,委托他们将祖国的信息传递给海外华侨,让他们及时反馈海外华侨的需求和意见,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是新华侨专业人士的类型分布库。如行业尖子(领袖)人才:即所谓“高层次人才”,有多少?专业领域高级人才有哪些?专业技术人才有多少?技术人员的专业分布怎样?

  关键要掌握他们的回国意愿?或在外为国服务的意愿。他们对事业、家庭、就业、条件、待遇等方面的诉求有哪些?

  通过建立新华侨华人人才库,掌握他们所从事的研究项目、科研成果、发明专利等,同时收集整理一批科技含量高、技术上比较先进的招商引智项目,分门别类,有的放矢地开展对口联系,一方面满足他们事业的切身需要,另一方面满足创新发展的需求,从而提高“引智”、“引资”工作的成功率。

  四是新华侨的联系库。由于侨胞的各人特点不同因此联系方式也会不同。保持经常的联系,及时更新数据库,可以使数据库能够动态的反映侨胞的真实情况,使侨务工作始终保持鲜活的状态。

  如:对于无钱无闲的侨胞,可以通过网络相联。他们一般就职于研究机构或公司企业,经济上刚刚站稳,还处在事业奋斗中。网络成了他们的连接线。由此带来了社团组织上的松散性、会员的广泛性、信息发布与传播的快捷性。

  对于流动独立与地域无关的侨胞,可以通过侨属联络。与老华侨一辈子在一个城市甚至一个社区一条街道安身立命的生活方式不同,新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往往流动性极强,哪里有发展机会就流到哪里。因此,他们不似老侨般倚赖地域性关系和团体,显现出个体性强、团体性弱的特点。

  对于注重实际、低调行事的侨胞,可以通过专业社团书信联络。一些新华侨只关注与所在专业领域的技术、个人职业发展这些实际的东西,对于无关专业的政治性活动,则表现低调,兴趣不大,甚至拒绝参与。越是进入高层及与主流社会有密切关系的,越淡化政治色彩,但他们对专业交流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

  总之我们要试图通过亲缘、业愿、血缘、友缘、趣缘建立与侨胞的感情联系库。当建立了一个覆盖面和信息面完整的侨胞数据库时一切工作就有了一个扎实的基础,各项工作才能做细、做深、做透。                      (江苏省扬州市侨联)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

上一篇:基层侨联建设要突出文化的三项功能

下一篇:加强侨联工作理论研究的几点思考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成吉思汗东街22号 联系电话:0471-4813674
Copyright © 2024 内蒙古自治区归国华侨联合会 版权所有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091号   蒙ICP备2021000828号 技术支持: 一街科技